全部在地行旅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27336486_417078008711610_4364873814570090291_n.jpg

清水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產,其中位在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經過多年整治與拓善的規劃,非常適合親子一起了解這存在四千五百年的歷史文物。圖像裡可能有雲、天空、樹、植物、草、戶外和大自然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和室內圖像裡可能有室內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室內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樹和戶外圖像裡可能有室內圖像裡可能有室內圖像裡可能有室內未提供相片說明。

位在鰲峰山上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以臺中最早發現的新石器中期文化代表「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命名,地底下蘊藏不少的文化層堆積,地面上也歷經不同時期的更迭。「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平埔拍瀑拉族(Papora)的聚落牛罵社(Gomach)音譯而來,園區規劃兼具保存文化資產與展示教育的用途,不僅展出文化遺址介紹、出土文物典藏、考古挖掘方式等讓大家認識臺灣中部地區過去人類的生活面貌與拓墾歷程,還有日治時期神社留下來的遺跡以及原軍事營區的建築設施設置在其中,是一處蘊藏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空間。

四千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牛罵頭遺址」所在地孕育保存了「牛頭罵文化」、「營埔文化」、「番仔園文化」等文化層的遺跡,並與南部「牛稠子文化」也有往來關係,相互影響發展。拍瀑拉族人原在此漁獵游耕生活,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受到荷蘭人統治以及明清時期的大量漢人移入開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先行在此地闢建運動場,因環境優美,而後興建「清水神社」,為政教合一的日本精神代表,也是做為控制殖民地人民信仰的工具。臺灣光復以後,此處改為陸軍砲兵部隊清水營區,因後來營區裁併土地歸還臺中市政府,牛罵頭遺址在多位學者專家建議之下,被列為市定遺址並活化空間,規劃為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園區入口處,可見一座陶器標的物,象徵了距今約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之間,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要代表的牛罵頭文化。進入園區內,原營區的軍事屋舍被轉作為展館空間所使用,外牆上還清晰可見營區編號,見證了過往的歷史歲月,然而日治時代的清水神社,在臺灣光復以後被民眾及國軍摧毀、拆除,現今僅剩下少許遺跡如司令台旁的一對石獅、照明參拜道的石燈籠底座,以及部份的護欄,可供回想當年神社的風采。

另外園區設有景觀台可飽覽清水區景色,鄰近後參道也可體驗往昔參拜神社的路徑,是一處寓樂於教適合假日親子出遊的好場所。
圖像裡可能有雲、天空、樹、植物、海洋、戶外和大自然圖像裡可能有雲、天空、樹、植物、戶外和大自然